今天是
站群导航

海安教育信息网

局直学校

角斜镇

李堡镇

开发区

大公镇

高新区

曲塘镇

雅周镇

南莫镇

白甸镇

墩头镇

手机版
官方微信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天地>教研组建设>详细内容

教研组建设

高中历史“自学-探究-训练”教学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0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大背景: 适应历史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新要求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一般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对上历史课不那么感兴趣。因此,学习历史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受到压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历史高考告诉我们:从试题样式方面看,新材料、新情景的试题占据着突出的位置;从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方面看,从原来的一元史观发展到多元史观,即从原来的革命史观发展到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和社会史观,试卷更多地是从多元史观的视角去命制;从试题与教材关系方面看,不再是原来较为单一的再现关系,当今新课程考试仅仅是将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自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新高考。面对新高考的新特点,我们不能沿袭传统思维,必须彻底更新观念,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为此,我们尝试推行“自学·探究·训练”教学模式。

(二)小背景: 大力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海安县实验中学崔益顺校长敏锐地认识到,只有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才能有效应对新时期新挑战,才能不断提高实验中学的办学效益,才能不断提高学校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他在各种会议上经常讲这样一句话:“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扎扎实实地搞好教科研。”

为进一步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校长室提出:把教育科研工作和教师业务进修结合起来,和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人人参与教科研,处处体现教科研的主动局面。为提高日常教学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为了集中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学校将备课组建设作为教研工作核心,把备课组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抓手,强调备课组内的团结协作、备课组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

以我们历史教研组为例,每周五上午为备课组活动时间,这个半天,所有历史教师不安排课务,半天时间全部用于集体备课、打磨学案(或教学案、导学案)、互相听课评课等活动,教学研究活动成为我们日常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对上课过程也提出了具体而且可操作的要求: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上课不得满堂灌,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堂探究活动;课上必须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有效练习。学校将是否符合以上三个要求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硬性规定,实行一票否决制,即你的课上得再好,如果不能体现以上三个环节,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历史组以推进有效教学为抓手,通过教学研究活动,使我组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同时推动了历史教学工作。按照学校的部署, 并结合我们历史教研组的一贯做法,我们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统一编制导学案。    

所谓导学案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案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主动的融入到学习知识过程中去的一种课堂组织方式。而教学案则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提纲。

二、以“自学·探究·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编制统一的教学案

“自学·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探究式教学理论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的三段式有效教学模式,是“自学·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新应用、新发展。

“自学·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自学可以放在课前作为预习;也可以在课内,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还可以在课堂探究过程中随时组织学生自学。一切从具体的教学实际出发。

(二)师生共同探究。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开展交流、探究。这样就革除了教学中信息单向传输的弊端,突破了师生双边活动的局限,建立多向的合作交流。在师生进行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引导,以便随时对课堂活动实施调控。教师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是进行启发性的描述,使学生得到仿效和借鉴;或是对有关问题的前景进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打开眼界,拓宽思路。

(三)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是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要使课堂教学最优化,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就特别要重视加强课堂练习。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基本技能和进一步培养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这三个环节,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探究是核心,课堂训练是关键。只有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教学全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自学

自学是“自学·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高质量的自主学习,课内探究和课堂训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所提出的自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独立思考,从信息源各种载体(主要是历史教材,还有书籍、网络等)和交往(如调查访问等)中获取信息而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则会流于形式,会放任自流,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会大打折扣,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让学生自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负担的减轻,因为此前,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各种级别的考试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方法,提出学生自学的具体要求,制定具体的自学提纲。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制定比较详尽的教学案(或导学案),教学过程的第一部分即为“自主学习”。我们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按照要求,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梳理,掌握基本史实,初步理解思维性知识,并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想法写下来,作为在课堂教学的“课内探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坚实基础,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们没有必要再将宝贵的课内时间浪费在课本知识的重复上,我们过去得心应手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而且造成了广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厌烦甚至抵触,我们必须利用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化危为机”,彻底改革,更新观念,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二)课内探究

课内探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融洽、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围绕着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的情感等较为广泛、充分地交流个体信息,相互激励、吸收,促进学习意向,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只是以对某个问题求得答案为目的,而是在探究过程中,大家相互评价,相互补充,相互答疑,及时解决交流过程中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探究的形式有小组和全班两种。探究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在“自学·探究·训练”教学模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积极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概念,发现基本规律,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课内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效能的关键点,是评判历史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由于“一标多本”,因此,像过去那样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显然是不够的。新教材的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不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没有对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作出完整的概括性阐述,没有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作出明确的解释和归纳,加深了学生学、老师教的难度。然而这恰恰也为我们进行探究式教学创造了难得的条件,因为我们不得不去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教材没有给出现成答案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与过去所提倡的对话式课堂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前,教师必须设计特定的历史情境,必须设计精当而且具有一定梯度和深度,既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又符合课标要求的探究问题,这无疑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对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内探究题的设计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突破教材内容的制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大胆取舍,突出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本有关的课外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启迪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2.突破小课堂的束缚,拓展大课堂。所谓“大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立足于每一个学生健全发展、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系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敢于突破小课堂的束缚,树立历史大课堂的观念,把小课堂和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如历史课外书籍、互连网、参观历史博物馆、旅游、调查访问等等)学习历史,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走向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3.突破单纯传授历史知识,关注现实。 教师应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这是当今社会赋予历史教育的职责之一,从而实现历史的借鉴功能和育人功能。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内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先进行小组探究,后进行课堂发言,教师适时、适当地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并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相关知识。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如果我们能长期地坚持,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学生解题的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最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是“自学·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历史认知结构的作用。可以弥补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的课堂训练,学生往往沦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大打折扣。在新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根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课的课堂训练题,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课堂训练题的层次性、拓展性和多样性,做到基础性和探究性的有机统一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课堂训练题,使不同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有不同的发展。练习难度要适中,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学困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教师在题目设计过程中要讲究设问的角度和方法,要具备一定的拓展性。如:学习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三单元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时,分析拿破仑上台的原因时,我们如果生硬地问“拿破仑上台的原因有哪些”,不如设计这样的开放性题目:“有人说拿破仑‘其实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运气好’,你觉得对吗?你觉得拿破仑为什么能够上台?”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的练习主要是书面练习,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手练习、动口练习、社会实践则很少,目的在于应付书面的考试。我们不妨把视野放宽一些,看看美国是怎样进行练习题的设计的。巩昂先生在《历史卷:美国高中作业》(中国盲文出版社,20059月版)中介绍了美国高中学生作业的设计形式,有(1)历史事件表的设计;(2)选择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为其写一个讣告或颂文;(3)电影评论;(4)书评;(5)史评;(6)画评等等。合理借鉴这些形式的作业,设计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练习,既可以开发课程资源,又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丰富的练习内容与形式是练习设计有效性的一个保证。

2、确保课堂训练题的少而精及充足的时间保障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这一要求尤其重要。整体教学时间大大缩短了,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非但不能下降,还要有所提高,这就必须在习题设计的少而精上做文章,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高中历史的课堂训练时间要安排充足,保证课堂练习时间。课堂练习时间不能保证又要完成训练量,一般会导致练习草草收场,训练变成形式。要和学生强调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思维含量的探究题尤其要保证学生的讨论、思考时间,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做出效果。
    3、确保对课堂训练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仅仅有好的练习设计还不够,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因为在现实中,时常出现学生“一看就懂,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了扎实到位的练习,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从而造成重复低效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在练习的方法指导上下功夫:首先指导如何审题,分清题目结构,即明确提示项、中心项、限定项、求答项是什么,再回答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角度多元、层次清楚、用词规范、避免错别字;最后,做好练习后的复查,尽量减少错误。
    4、确保课堂训练的反馈与评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评价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教师应当注重练习的反馈和评价的多元化,即从学习态度、文字表达、书写工整、创新意识等方面给予评价。既要注重对练习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对练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包含诊断性评价,也要包含发展性评价。另外,评价的主体也应从教师转变为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练习可以成为作品进行展出,在同学之间交流欣赏,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成就动机,从而保证练习的质量,以满足他们的成功欲望,并在练习的展示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如何欣赏借鉴。总之,要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欲望与动力。
    总而言之,练习的功能是多元的,如何有效的开发历史课堂训练,丰富练习的内容与形式,做好练习设计的指导与反馈,精心的练习加上灵活的组织讲解练习,是提高课堂有效练习的有效途径。当然如何把握得更好还需要不断实践与研究。

    三、导学案的使用

在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考试要求,自学预习课时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导学案中的问题。在课堂上主要就“诱思导学”问题讨论、探索,深入的理解和挖掘学习内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通过学生课前准备——课堂交流——思维训练,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案教学抓住以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概括。又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对知识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广阔性。

学校及时推出了《导学案“过五关”制度》,从“教师把好设计关”、“备课组长把好质量关”、“年级部把好进度关”、“学校把好评价关”、“学生把好实效关”五个层面,强化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从根本上克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学内容粗制滥造的弊端,确保“精品”学案走进课堂。同时,制定了《实验中学学案评价标准》,从各学科学案设计的数量、质量、课堂应用和管理使用等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公正地评价,学案的检查结果分学期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中。目前,我校各年级各学科均已建立相应的电子资源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目前,各学科《精品学案》也已经结集印发。这些做法对全校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起了推动作用。

    四、使用导学案的几点反思:

 1 、导学案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课堂教学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学案的质量。

教学案是学习的凭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托,设计好有针对性的讲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要防止把教学案等同于习题和作业而导致不分层次、难度偏大、题量太多,以免造成学生对教学案怀有恐惧心理的现象。

2、导学案使用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新教条、新“八股”。

传统课堂上经常发现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导学案利用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要善于变死教案为活学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倡导有灵气的学习,避免教学案成为新的教学教条和八股,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思维。

(使用导学案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更重要,导学案就象写好的剧本,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导演可以根据需要修改、添加剧情)

 3、利用导学案教与学存在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

利用导学案教学可能会出现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因为学生本身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优等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强,学习效率高,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多,利用教学案学习的自主性和超前性较强,教学案的学习跳板和支架作用得到较好体现;而部分学生长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习惯较差,教学案利用率不高,学习有障碍;还有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学习不努力,过一段时间后,学生间表现的个体差异可能很明显,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好的导学案能为提高课堂效益架设一座便捷的桥梁,但能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双基水平,还要看学案的使用、落实情况。因此利用教学案教学的核心在于用好学案,落实学案, 实际操作中应注意调控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同时检查学案,或提问、或批改、或辅导、或答疑,千方百计做好学生消化吸收工作,在严、细、实上作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教学常规,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4、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不能有了导学案就不要备课。

导学案的使用实际上对青年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教学案的出台,不能是一个人的教学思想的体现,而应该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新的备课方式的特点:提前备课→轮流备课→集体研讨→优化教学案→师生共用→信息反馈→完善教学案。新的备课方式流程:提前分工→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集体研讨,完善修订教学案→教师个人课前备课→教师个人的课后二次备课。

提前分工:即每学期开学前,各备课组在统揽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每位教师的专长,把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备课任务分配到人,明确内容,明确要求,明确运行时间。

主备教师备课:主备教师前置一周或两周进行备课,设计教学案,并将其提交备课组长审核。

备课组备课:经备课组长审核后的教学案,转交第二第三备课组审阅修订、完善,最终定稿,师生共用。

课前备课:任课教师上课前,对教学案进行阅读理解,熟悉内容,熟悉流程,重点是设计每个教学板块中的运行方式及运行程序。

课后备课:重点是教师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